安徽黄梅戏剧院新任院长_安徽黄梅戏 当前快看
1、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
2、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3、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资料图片)
4、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5、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
6、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
7、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8、“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9、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10、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1、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12、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13、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14、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15、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16、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17、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18、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19、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20、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1、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22、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23、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