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进社区,居民自己“审”案子学法
(资料图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徐慧瑶
“小张,对您父亲的遭遇我们非常同情,但是您父亲的抢救时间超过了48个小时,人社局没有认定工伤,一审法院也支持了人社局的认定,咱们得尊重法律,尊重判决呀!”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活动在朝阳区大屯街道举行,在北京市三中院行政庭法官的指导下,社区居民“变身”法官、上诉人和被上诉人,沉浸式学法、遵法和守法。
模拟法庭呈现的是一个关于工伤认定的真实案例。一名审判长、两名审判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一名上诉人、两名被上诉人的委托代理人……台上,八位居民亲自参与模拟庭审。居民扮演的法官团队按照先前排练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直至最后陈述,随着庭审节奏的逐步展开,案件事实逐步清晰,法律与亲情的碰撞愈发剧烈,台下的观众们面对这个“法与情”的课题也陷入了两难的深思。
“张三的家属基于深情挚爱而非利益计算,坚持抢救,显现内心情义良知,其不应为此种善举而使其失去本应获得的相关权益。”宣判阶段,会场内的群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法官审案子不稀奇,居民自己审案子才有意思”,社区书记石立君说,“我们就想让我们的居民来扮演一次法官,感受一下法官这个光荣神圣的职业。”和北京市三中院协商举行这次活动后,石书记第一时间在社区居民的微信群里发布了模拟法庭演员招募通知,居民立即响应,名额瞬间爆满。
审判长的扮演者是机关单位退休的蒲大姐,她说:“选上了审判长这个角色,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大的一次挑战,但是很有意义,我学到了很多技能和知识,这次经历会让我终生难忘!”人社局代理人的扮演者正是某人社局的一名退休工作人员,她说,法槌一敲,如同进入了真正的法庭一样,威严、庄重、神圣,感受真切,自己虽是作为被上诉一方,但认为二审说理充分,改判结果让人信服。
模拟庭审结束后,这起案件的真实承办人韩勇法官对案件本身再次进行了释法说理,他表示,在具体的案件中,应当充分考虑职工从事特定工作的工种特点,将职工发病情况、施救过程与其工作时间、岗位、以及《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宗旨等要件相结合予以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符合案件实际情况的判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及社会认同感,从源头预防行政争议的产生。大屯街道工委书记徐继锋表示,这个案例让街道及社区干部深刻地理解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及其实践意义,对于工作中加强劳动者保护、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三中院行政法官工作室自2019年12月成立以来,通过普法讲座、座谈交流、模拟法庭、观摩旁听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有效对接辖区居民的法律诉求,化解争议在诉前,得到了群众的充分信任和肯定。
关键词: